最近因緣際會被朋友推了《秘密》一書,加上最近吸收的各種資訊揉合,內心澎湃,感覺各種資訊都串在一起了。
因此寫下這篇心得稍作紀錄,順便保留這份感覺。
不過個人認為《秘密》將吸引力法則太過神話,把一切歸咎於宇宙的力量。
然而,這種種都是個人細小的改變所造就的。例如習慣上的改變、心態上的改變等等。
我很喜歡 Tom60229(爐石戰記世界冠軍)說過的,「當你把所有細節都做好,將失誤做到最低,才有資格討論『運氣』」。
吸引力法則
吸引力法則主要講述,當你有一個強烈的信念存在,世界就會幫你完成這個信念。
當想賺錢的信念足夠強烈,自然而然會賺到錢;又或是,你相信什麼,自然會跟同類型的人走在一起。
而《秘密》則是以這個概念為主軸,提出各種幫助讀者做到吸引力法則的辦法。
例如,凡事往好的方向想、懷抱感恩的心、專心、觀想等。
看似神話,但其實有跡可循。
凡事往好的方向想
書中提到,千萬不可以去往不好的方向想。
如果想減肥,不可以去想自己很胖,愈想愈瘦不下來;
如果想擺脫負債,不可以去想自己還有多少負債。
反而應該去想像自己瘦的畫面;以及賺很多錢,沒有負債的畫面。
雖然本書完全推給宇宙,但實際上兩者的思維邏輯卻有所差異。
減肥
當我們一直去想自己很胖,其實只落在認知到自己胖的階層。
而想像到自己瘦的樣子,其實已經在思考終點是什麼情境了。
我們都知道,從終點回推該做什麼,永遠比從起點摸索更來得簡單。
擺脫負債
當我們一直去想,手上怎麼那麼多負債時。同樣的,也是只落在認知的階層。
而想像到自己有錢的樣子,是從終點終點回推。
問題從「我有負債」,變為「如何擺脫負債?」,甚至是「如何賺到錢?」
前者甚至不是個問題,只是在形容目前的現況而已。
產生問題時,解題的方向已經有個明確的目標了。
觀想
熟悉想像達到目標的樣子,鉅細靡遺地在腦中描繪那個達到的目標。
這是前個段落提到的「從終點回推」,也就是觀想。
如果能具體描繪目標,某種程度上我們也花了很多心思在思考達成目標這件事上。
當心思付出愈多在某個領域,會對這個領域產生更多想法;也更有機會接觸到領域內的人事物,該領域的視野會更開闊;接著就會有更多的想法、看到更多可能性,達成正向的循環。
如此自然更有機會達到目標。
這與「要怎麼收穫就怎麼栽」、「時間付出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是相同的道理。
意象訓練
看到觀想的說明,也讓我想到意象訓練。
這個不就是意象訓練嗎?藉由在腦中模擬達成目標的種種作為,來達到練習、改進的目的。
今天初次在實體會議中主導,雖然比之前線上會議時進步蠻多的,但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其實自己也可以用意象訓練,又或者說是觀想來模擬今日會議,再次復盤。
相信的力量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有人希望能在一年內從 8000美元的年收,進步到 10萬美元。
相信這件事情會發生後,最後他在一年內賺了 9.8萬美元。
怎麼做到的?
他自從專心致志地相信這件事情會發生後,很「巧」地在街上注意到了之前從未注意到的靈感。
「如果把他寫成書,並且有 40萬人購買」是不是就能達成年收 10萬美元的目標?
他實行了,並且獲得成功。
這點也很單純地反映了,專注在某個領域上,自然會吸收到該領域的相關資訊。
這讓我聯想到《快思慢想》中提到的某項實驗「看不見大猩猩」。
看不見的大猩猩
實驗人員讓受試者進行需要消耗心力的計算傳球次數並回報,同時過程中會有一個穿著大猩猩服的人亂入場中長達九秒。
神奇的是過程中有約一半的人沒注意到大猩猩。
這是因為大腦將注意力集中在需要耗費心力的關注焦點時,容易忽視周圍其他無關的事物,稱為「不注意視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
因為心思不在這,所以看不到
所以這位想致富的人當初沒有將心思放在賺錢上,也就沒去思考要怎麼賺錢。
忽略掉有機會賺錢的點子,好像也蠻正常的。
有靈感就要做
《秘密》中也提到了靈感出來,就要馬上實行。
要相信直覺,相信宇宙給你的訊息XD。
對啦,空有想法,不做一樣不會實現。
哈哈哈哈哈。
抱著感謝的心
抱著感謝的心,世界會幫助你。
這個概念最早是從動畫《美食獵人》中學到的。
小時候對這個概念懵懵懂懂,不過長大後其實也可以理解。
當我們對他人懷抱感恩的心,他人也會如此對待,甚至提供資源。
總之,人是互相的啦。我相信修督欸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怎麼對待別人,別人就會如此對待你。
當然,有時是立場不同,另當別論。
長出能量
今天內向的我經歷了平順地主導顧問會議、與咖啡館老闆暢聊、讀完《秘密》、初次體驗台北自助借書機。
又因為上述各種知識點的連結,有種我好像可以做到自己想做到的事。
目前諮商中的議題,「如何幫自己挹注能量,而不需要藉由他人稱讚」好像慢慢有了眉目。
慢慢可以從自己身上長出(?)能量。
我能感
撰文當下的網路熱門話題,「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是由 Youtuber 錫蘭製作的影片。
片中提到一個專有名詞「我能感」,意指在特定情況下,大腦會被激發自己無所不能的感覺。
現在的狀況好像如此。
但不同於片中提到的不當激發方式,今天有許多正向的回饋。
或許產生「我能感」就是成功幫自己挹注能量的結果?
嗨,感謝你讀到這裡!
如果有任何想討論的地方都歡迎聯繫我。或許我們可以交個朋友?
Email: j43208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