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元拍賣(Dollar Auction)是由美國經濟學教授 Martin Shubik 所設計的拍賣實驗,用來說明人類的不理性行為以及決策誤區。
拍賣中出價次高者也要付錢,卻什麼也拿不到
此拍賣最特別的是「拍賣中出價次高者也要付錢,且不會取得任何回報」
規則如下:
- 拍賣商品:1 美元鈔票
- 每次喊價以 5美分為單位,持續往上喊
- 出最價高者取得此一美元鈔票,並支付最高出價
- 出價次高者,也必須支付自己的出價,且不會取得一美元鈔票
一美元,不賺白不賺
依照平時參與拍賣的慣性,當時所有參與者都想,
只要不喊到一美元,都能取得利潤空間。
但他們忽略了出價次高者也要付出代價,且拿不到那張一美元鈔票。
當喊價到 50美分(0.5 美元)時,開始有人意識到不對勁,紛紛退出拍賣。
最後只留下兩位競爭者互相較量。
成為得標者與次高出價者,注定賠錢
留下兩位競爭者且出價逼近 1美元,就算意識到情況不對,也停不下來了。
沒有人想成為「第二名」。
第二名必須白白付出得標金額,且不會獲得任何收益。
為了避免成為第二名,大家會繼續抬高出價,甚至突破 1美元。
同時也希望對方可以就此認賠退出拍賣。
妥協,一起認賠
在第一次拍賣實驗中,
當出價來到 105 美分(1.05 美元)時,
另一位競標者一口氣將出價抬高到了 205 美分(2.05 美元)。
最後此拍賣以 205 美分得標;
次高出價者付出了 105 美分(1.05 美元)的次高出價作為代價。
兩位競標者皆付出了淨損失 105 美分。
若當時競標者沒有做出「抬高出價至 205 美分」的舉動,
因為損失程度不同,恐怕會刺激另一位競標者繼續出價。
這個拍賣會一直持續下去,雙方以更高的代價收場。
啟示
注意沉默成本
當我們意識到身陷其中,及早抽身才是上策。
不管已經賠了多少,即時止損才能避免越賠越多。
在一美元拍賣實驗中,只有得標者與次高出價者會蒙受損失。
但現實世界中不同,
或許除了次標出價者需要多付出代價外,其餘參與者也需要付出同等代價。
不參與拍賣
此實驗有幾個可以辨認的特點
- 非零和遊戲
- 虧損時還無法停止
如果我們有能力識別單一事件是不是「一美元拍賣」。
面對這個事件,不要涉入其中,反而是最大得利者。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很輕鬆」可以說是躺平族將人生視為一場不可能獲勝的拍賣會。
當然,面對選擇不一定要如此極端的選擇參與或不參與。
適當設立停損點,可以保障我們在人生迷霧中保有一定的選擇權。